万物和谐 家园美丽
2021-06-05
中国环境报

长江源头。杨欣摄

给黑颈鹤投食。邓佳摄

黑叶猴。李惠均摄

亚洲象。邓佳摄

野驴。 邓佳摄

黑熊放生。邓佳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成为我们行动的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

我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时指出

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工作时强调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

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

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本报记者史小静

“这两只鸟儿背上的羽毛是洁白的,两颊的羽毛则是鲜红鲜红的。它们的脑枕部呈柳叶状,长着一排突起的羽毛……”这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上《朱鹮飞回来了》中对朱鹮的生动描述。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以及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野外已经很难看见朱鹮的踪迹了。1981年,在陕西洋县秦岭深处发现了栖息的7只朱鹮。近40年来,在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努力下,由7只扩展到现在的5000余只,大大增加了全球朱鹮种群数量,朱鹮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

从“发现”,到“保护”“繁衍”“复兴”,我国的朱鹮保护被国际公认为濒危动物保护的典范之一,朱鹮保护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部署,并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成果: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保护

一只野生东北虎在“野保镜头”的实时监测下,一边摇摆着头颅,一边低头用舌头舔舐着毛发,优雅地“梳妆”后,迈着轻盈的步伐,从容地从镜头前走过……

这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天桥岭局监测人员在2021年5月7日凌晨通过远红外相机实时传输信号监测到的一段时长为11秒的野生东北虎动态视频。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至少有野生东北虎27只、东北豹42只。

近年来,我国创新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方式,建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濒危物种的繁殖与保护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神农架、武夷山、南山、钱江源、普达措10个国家公园试点,涉及12个省份。目前,我国各类保护地总数达 1.18万个,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领海的4.1%,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以及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更多的野生动物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三江源保护区内,雪豹无论是数量还是发现地增加都比较明显;在海南,长臂猿从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5群33只;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面积增加了约1倍;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目前的30多万只;白头叶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00余只恢复到1300多只;白鹤由210只增加到4500余只……

除了野生动物频繁现身,不少被认为“野外灭绝”的珍稀野生植物也再次被发现。光叶蕨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963年在四川省天全县二郎山团牛坪首次被发现。在《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中,光叶蕨被列为濒临绝灭物种。不少专家曾先后在二郎山地区开展野外搜寻,却未能再次发现光叶蕨的踪影。直到2013年9月,科研人员才在二郎山找到一个残存的种群,只有103个片叶。2020年6月,科研人员又在峨眉后山发现光叶蕨。

通过扩繁和迁地保护,我国目前已向野外“回归”了206种濒危植物,其中112种为中国特有种。同时,我国还专门建立了约200处植物园,系统收集保存了兰科植物、苏铁、木兰等濒危植物种质资源。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初步摆脱了灭绝风险。

措施:生态保护红线为至少25%的陆地和海洋面积提供了严格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得益于近年来完善政策法规、开展就地和迁地保护、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一系列有效举措。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务院专门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开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系列活动,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湖北省宜昌市前不久传来好消息,当地渔政部门派出的无人机在长江流域巡查时,拍摄到一头长江江豚……

顶着“微笑天使”的美誉,长江江豚数量却比大熊猫还少。而在今年2月,江豚们收获了一个好消息。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此外,名录在全部保留原名录所有物种的基础上,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力量。《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生物安全法》《湿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等多部法律法规陆续制修订,不断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供了法治保障。

同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有效改善和恢复了的重点区域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条件。

2020年冬,云南省迪庆州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迎来候鸟迁徙高峰。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种群数量达到416只,创下保护区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空间的“主角”,它们的种群数量往往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作为我国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迪庆州持续推进纳帕海生态环境保护,恢复湿地面积1万多亩,生态环境日益向好。

纳帕海湿地是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缩影。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2.96%。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为至少25%的陆地和海洋面积提供了严格保护,涵盖了95%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的不断加大,为重点区域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家”。

近年来,我国依托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项目,组织开展了全国重要区域、重点物种和遗传资源调查、观测与评估。收集整理了覆盖全国2376个县域的37960种动植物物种信息,调查记录超过210万条。

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国际森林日”“关爱水生动物共建和谐家园”等主题传播活动,不仅拓宽了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的渠道,也进一步凝聚了全社会力量,吸引各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展望:推动共建生命共同体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和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对此,国际社会只有携手并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努力,也获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过去多年间,中国采取重要措施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丰富、成果斐然。”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前执行秘书布劳略·迪亚斯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赞赏有加。

今年10月,我国将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共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

“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本次大会的主题,也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这一主题与《公约》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不谋而合,顺应了世界绿色发展潮流。

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与经验,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COP15将为中国和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更多机会。

未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如何行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明确,将在全力做好COP15筹备和保障工作的同时,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推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部门各地区“十四五”规划。同时,扎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能力。还将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加大力度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成功案例,引导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可以预见,我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书写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