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努力让岱海重新丰盈动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杨爱群 见习记者李俊伟
近日,全长3.12公里的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2号隧洞全线贯通,为实现整个工程工期目标奠定了基础。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据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委书记王文介绍,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从黄河干流托克托县蒲滩拐取水,工程竣工后,每年将有4466万立方米黄河水注入岱海。
自2016年以来,自治区积极推进岱海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采取“两节(农业节水、工业节水)两补(河道疏浚、应急补水)两恢复(生态恢复、水质恢复)”“四控(控水、控肥、控药、控膜)三处理(畜禽粪污处理、城乡垃圾处理、城乡污水处理)”措施,治理范围逐步由岱海及周边向整个流域推进。岱海综合治理成效初显。
2030年,岱海湖面将维持50平方公里-70平方公里
岱海是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及周边湿地物种丰富,地形特殊,是“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确定的179块国家重要湿地之一。2001年11月,自治区政府批准岱海湖泊湿地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岱海湖水依赖地表径流、地下水和湖面降水补给,但因流域降水量逐年减少、干燥度指数逐年增大、周边用水量逐年增加,湖面日益缩减。2020年,岱海平均面积为50.29平方公里,今年4月,面积为49.6平方公里。
同时,由于受流域内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变化影响,岱海水质逐年变差。目前,在湖区水质评价21项指标中,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3项指标超出Ⅴ类标准,总磷、生化需氧量这两项指标处于Ⅴ类水平,其他16项指标均处于Ⅲ类水平限值内。
2020年,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央、国家部委、自治区关于岱海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决策部署,在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的《乌兰察布市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修编)》(以下简称《规划(修编)》)的总体框架下,乌兰察布市政府委托编制《“十四五”期间岱海流域保护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共设置项目17项。
截至目前,《规划(修编)》明确的24个项目已完工21项,环岱海周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等3个项目正在推进。
“到2030年,‘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及配套水污染治理工程实施后,岱海湖面面积将维持在50平方公里-70平方公里,可显著改善岱海水生态环境,保障岱海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最大程度保障区域生态平衡。”王文说。
由“一湖”治理转向流域治理
围绕《规划(修编)》和《方案》,内蒙古积极推动落实“两节两补两恢复”“四控三处理”措施,逐步推进全流域治理。
推动“两节、两补、两恢复”。对22条入湖主河道重要地段进行疏浚治理。实施从永兴水库向岱海补水工程,年均补水200万立方米。在岱海周边滩涂湿地全面禁牧,拆除种植场、构筑物企业等140家,拆除清理22条入湖主河道内鱼塘、养殖场46家。建设环湖绿道50公里,实施一系列整治项目。
“经过这几年的治理,岱海的水质变好,鸟儿种类和数量增多,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我们老百姓积极支持综合整治。”当地村民李向东说。
在“四控三处理”方面,自治区实施禁施化肥、施有机肥15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5万亩,共减少化肥使用量4140吨,并严禁在岱海流域销售、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成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厂一座,对废旧地膜进行再利用。对岱海流域年产粪污在800立方米以上的36家规模养殖场和19家养殖大户、所有自然村(556个)年产畜禽粪污在50立方米-800立方米的养殖场(户)、109个重点自然村年产畜禽粪污在5立方米-50立方米的养殖场(户)进行粪污处理。
“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思路由‘一湖’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治理范围由岱海周边200平方公里拓展至流域2000平方公里。”凉城县副县长、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指挥部总指挥贾小平介绍。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还计划配套实施弓坝河拦截净化与生态修复工程和岱海湖滨缓冲带保护修复工程,对岱海周边淹没区和浅水区进行地表清理、生态修复。对整个流域年产畜禽粪污在5立方米-50立方米的养殖场(户)进行粪污处理。计划对岱海周边另外的32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届时岱海流域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自然村将达到9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