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修长的身材,油亮的毛皮,清澈的眼神,敏锐的洞察力,灵巧的动作……造物主就这样创造了大森林的--紫貂。中国是全球紫貂分布的最南端,主要分布区域有大小兴安岭、松花江流域林区、完达山以及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长白山区,西北的新疆阿尔泰也有分布。

紫貂体长约40厘米,体重约1千克,尾长12厘米,寿命8-15年左右。属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体毛柔软,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爪锋利,不可伸缩。
紫貂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

紫貂主要生活在海拔800-1600米的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地处北纬41°以北。大兴安岭和部分小兴安岭及阿尔泰山,属于亚寒带针叶林地带,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间,山势绵亘蜿蜒,溪流密布如网,河流两岸植被丰富,林木茂盛,气候寒冷,为典型的雪林气候。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属于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海拔高度1000-1600米左右,气候因距海洋较近,比较湿润凉爽,植被异常丰富,有较大的乔木红松、白松、杉松等,还有栎、椴、桦、柞、榆和槐等树种,灌木林和其他植被也比较丰富。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种群。
紫貂善于攀树,行动敏捷灵巧,活动于密林深处。筑巢于石缝、树洞及树根下;通常营定居生活,但因食物的丰度和气候变化而常游荡迁移,亦常住简单的临时休息的巢穴。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昼夜均能活动觅食,但以夜间居多。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活动范围在5-10平方公里之内。多在地上捕捉猎物,攀援爬树也很灵活。冬季食物短缺时,就迁移到低山地带,待天气转暖时再返回。

紫貂的食物以小型鸟兽为主,亦采食昆虫及松籽、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以松鼠、花鼠、田鼠、姬鼠、鼠兔、野兔、雉鸡、松鸡、小鸟、鸟卵和昆虫等为食,有时也捕鱼,采食蜂蜜、各类坚果和浆果等。

紫貂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了雌兽生育儿女时在石堆或树洞中筑窝外,其它季节都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常以石缝、石洞、石塘、树洞等作为临时住处,洞内干净、清洁,还分为仓库、厕所和卧室等,卧室呈小圆形,直径20-25厘米,里面铺垫有草、鸟羽和兽毛等,洞口常有入口与出口之别,活动范围一般在5-10公里左右。
在春季有假发情现象,真正的发情交配期是6至8月间。雌貂妊娠期约229-276天,受精卵有滞育期,至翌年2-3月间才能着床发育。紫貂每产2-4仔,但1-3仔居多。据饲养观察,3-6岁的母貂产仔率最高,7-10岁的雌貂仍有产仔能力。雄性约3岁半性成熟,雌貂要早些。寿命为16-18年。

我国的野生紫貂种群已经濒临灭绝,对紫貂种群的数量、遗传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受到了限制,加上紫貂属夜行性动物,在野外拍摄到一张紫貂照片非常难。我国已经把紫貂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紫貂的数量急剧减少,作为主产区的大兴安岭成为研究紫貂生活习性的主要区域。大兴安岭紫貂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林区内。

紫貂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毛皮兽。在中国被誉为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早在1929年,前苏联解决了紫貂的笼养繁殖问题,并实现企业化饲养经营,它被定为首要发展品种之一。俄罗斯紫貂皮年产量约15万张,在国际上处于垄断地位。从1957年开始中国在北京房山野生动物饲养场、辽宁金州野生动物饲养场、吉林省特产研究所等单位引进野生紫貂驯养,1965年首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获得笼养繁殖成功。以后集中在该所进行研究和扩繁,已成为全国惟一的紫貂种源基地。由于紫貂皮历来是毛皮中的珍品,驰名中外,被誉为毛皮之冠,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一直比较平稳,每张皮售价为150—300美元。随着世界范围内需求量的增加,养殖紫貂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