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给江豚“异地恋”当导师
2022-09-05
中国环境报

陈敏敏(左二)与同事在野外做江豚研究。陈敏敏供图

成家立业是人生大事。那对于江豚来说,“豚生大事”又会有哪些?

在长江边,有这样一个“博士班”,为长江江豚的“种群健康”和“传宗接代”操碎了心。“豚生大事”是“博士班”重点关注的内容。

这个博士班,由安庆师范大学于道平教授和十多位博士组成。班里有一位长期研究保护遗传学、帮助江豚“择佳偶”并“处好对象”的女博士——陈敏敏。

8月的一天,记者在安徽省安庆市,见到了这位清瘦的女孩,聊了聊她和江豚的故事。

为优化遗传背景,鼓励江豚“异地恋”

7月,在哔哩哔哩上,有一场在江豚保护圈子里非常关注的直播——见证长江江豚“福久”分娩。主人公“福久”芳龄14,在“豚界”属于中年,到了适合生育的年纪。

不停游动是江豚分娩的重要环节,不停地旋转身体,借助旋转力将胎儿分娩出,小江豚尾巴出来、肚脐出来……小江豚从妈妈肚子里掉出来立刻游到水面呼吸。这场直播令陈敏敏印象深刻,并早早转发到朋友圈。

这是长江江豚的分娩画面首次对公众公开,但这在陈敏敏的职业生涯里却不算罕见。保护遗传学是陈敏敏硕博期间主要的研究领域。

“保护遗传学主要关注的是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基因交流和遗传结构等信息。江豚有很多地方种群,比如鄱阳湖种群,长江干流中游、中下游和下游种群,形成了一个个小种群。地方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比较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遗传分化。所以,尤其需要关注这些信息。”陈敏敏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另外就是迁地保护种群,因其种群通常比较小,容易有近亲繁殖的现象出现,要格外关注遗传背景和发展趋势。对于迁地保护种群,要建立遗传谱系,定期评估种群亲缘关系水平,必要时需采取个体交换等有效手段,避免近亲繁殖。”

“自然恋爱”几乎是所有动物的天性,江豚也不例外。按动物的“亲缘关系”来讲,如果某只江豚被发现与“它奶奶的儿子的表哥的女儿比较亲密”的情况,博士们可能就会“出手”。

“‘自由恋爱’是大趋势,但如果为了种群的健康和生息繁衍,有时也需要科学干预。”陈敏敏告诉记者,在做江豚迁地保护时,她发现一些小种群的亲缘关系系数比较高,很多个体之间都有亲缘关系。

“所以当时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建议迁地保护种群与自然种群之间进行科学的个体交换,我们通过科学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种群‘异地恋’,降低‘近亲’婚配的比例,来维持一个比较健康的种群的亲缘关系。”陈敏敏说。

为助江豚茁壮成长,为其植入“身份证”

2018年9月,国务院发文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提出2020年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实施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提高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及其水域环境监测评估的动态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

此后,为进一步加大长江保护力度,国务院作出了实施长江禁捕退捕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实现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捕。

这些政策也让陈敏敏和她的同事们真实感受到变化。“这些年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长江大保护、江豚保护的投入不断增加,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也更大了,听到我们是去野外做江豚研究,各地渔政部门都全力支持,有时候甚至借用渔政船协助我们考察。”

为进一步加强江豚的动态化监测,迁地保护区里的江豚几乎都被植入了内标,陈敏敏告诉记者,这就相当于江豚们的身份证,一扫就知道它们的身份信息。

“这些标记作用很大。首先,可以用于追溯江豚的‘族谱’,知道在某群体中,谁是谁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其次,可以追踪群体中每头江豚的生老病死状况。另外,还可以跟踪小江豚的成长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的体长、体重等成长指标。”陈敏敏告诉记者。

当然,陈敏敏还是没忘掉江豚“婚姻导师”的这重身份。“根据身份信息和亲子鉴定结果,如果某一头成年豚在这一群体中拥有很多亲缘关系,那么,我们就可能计划在下一次把这一个体移走,以避免近亲繁殖,并从其他种群引入新个体,人为促进基因交流,优化遗传背景。”

2014年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毕业后,陈敏敏就进入安庆师范大学工作。不久后,她所在的于道平教授团队就受政府委托,作为技术支撑团队之一,对长江安庆段的江豚种群数量变化、活动空间分布及生存状况进行调查,根据科研成果制定长江水域生态保护和江豚栖息地修复方案,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不断落地,地方政府积极行动,长江安庆段的江豚数量正稳步增长,市民在江畔看到江豚的频率也增加了。”陈敏敏告诉记者。

为开展科考,博士装备上“渔民标配”

作为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教学科研型人才,陈敏敏几乎每个月都会去江上考察,每次至少5天。江豚数量分布变化、外界环境对栖息地的影响,都是她的研究领域。

在同事眼中,陈敏敏尽管是个女生,但在执行长江安徽江段进行科学考察任务时,却毫不顾及形象,草帽、胶鞋是她工作时的“标配”。

这样的标配在她的团队同事中也很普遍。“博士班”虽然有着齐刷刷的高学历,但在外考察时,他们看起来都不像博士,更像是长江上的渔民。

博士班的灵魂人物则是于道平教授,他也是团队里从事保护江豚工作时间最长的。他的名字常常与江豚一起出现。作为安徽省第一个主持开展长江江豚野外救护成功的学者,他是长江安庆江段第一个提出江豚保护工作的人士,是安庆江段建立第一个长江江豚救护中心的推动者。

直到2014年,“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安庆师范大学,年近6旬的于道平见证了地方政府与高校对江豚保护的重视与投入,从一个“光杆司令”升级为江豚保护“博士班”的班长。

就是这样一个团队,十来位40岁不到的青年博士,披星戴月地守护着长江里的江豚及其他物种,他们的研究领域覆盖水生动物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生毒理、湿地生态和分子生态等多个研究方向。

“于道平教授在长江上做研究时,仅2012年一年就在安庆段发现12头死亡的江豚,解剖发现这些江豚胃里都是空的。食物资源短缺是江豚的最主要威胁因素。如今,国家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长江大保护、长江十年禁渔以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持续推进,使长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长江江豚尽管比较挑食,但是当前的食物资源已经越来越丰富了。有国家的重视、政府的支持、诸多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相信长江江豚种群未来会更加壮大。”陈敏敏说。(记者张倩)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