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水面大了起来,鱼鸟多了起来
2022-09-26
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记者 王珊 初秋的青海湖,波光粼粼的水面一望无际,宛如镶嵌在高原上的一颗蓝宝石。斑头雁在水面畅游,成群的青海湖裸鲤在水中嬉戏。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从青海湖裸鲤资源濒临枯竭到稳定恢复;从普氏原羚濒临灭绝到种群不断扩大;从湖面面积持续缩小到水位十多年连涨,青海湖生态蝶变的背后,是青海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与扎实行动。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青海湖

如果把青海省在地图上的轮廓描绘成一只兔子,那么青海湖恰好是兔子的点睛之笔,灵动活泼,让无数游人为之心醉。

但十几年前,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青海湖流域生态曾出现不同程度退化。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2008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出台,规划为期10年,成为青海湖生态治理的纲领性文件。

纲举目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青海湖,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措施和项目陆续落地。2016年以来,青海省先后安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0.57亿元,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基础研究,相继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70余项。

点源治理,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建成日处理规模分别为1000吨和3000吨的黑马河乡、二郎剑景区污水处理厂,刚察县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鸟岛区域污水处理站扩容提质和完善配套管网等工程,入湖污染负荷大幅降低。

面源防控,初步构建环湖防御圈。推进南北岸统筹同治,开展汇水支流沿岸污染物清理,建设沿线生态阻隔净化工程,实施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并在黑马河、倒淌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同步建设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联动执法,防范环湖生态环境风险。聚焦督察整改提升流域保护效能,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有关青海湖问题基本完成整改。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公安等部门联合联动执法检查整治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对青海湖南岸景区餐饮油烟、污水处理以及危废处置情况专项检查。近三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182余人(次),检查企业(商户)2104余家(次)。

围绕青海湖裸鲤洄游生境构建,选择河长适中、基础较好、操作难度较低的泉吉河创新实施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境修复试点工程,为其他具备青海湖裸鲤洄游条件的河流实施同类项目提供科学支撑。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系统性、完整性得以存续,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向好,流域面积稳定增加,水资源总量达到29.31亿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布哈河、沙柳河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旭东告诉记者。

青海湖珍稀物种数量稳中有增

喜欢拍摄普氏原羚的环保志愿者葛玉修,如今有了新身份——“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牧民们都爱听葛玉修的讲座,里面藏着一个个有趣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

1997年11月,葛玉修在前往布哈河口的路上看到7只排成一线跳跃狂奔的褐黄色动物,他赶紧拿起相机摁下快门。

“20世纪初,普氏原羚广泛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这一珍贵动物曾陷入几近灭绝的处境。”葛玉修说。

几十年来,青海省加大力度禁止盗猎野生动物,开展严格的保护地管护工作,同时成立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普氏原羚救护中心,建立省、州、市三级财政补偿机制。如今,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提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200余只恢复到2022年的3000余只。

在刚察县泉吉乡观鱼台,有着60万粉丝的某平台主播李小铜正拿着手机直播青海湖裸鲤洄游奇观。“以前洄游季会吸引很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现在很多网友不用出门,就能通过我的直播看到这一壮观景象。” 李小铜说。

青海湖裸鲤曾因渔业开发导致资源量急剧下降成为濒危物种。“2003年起,青海全面实施封湖育鱼,实行零捕捞,并且成立裸鲤救护中心研究裸鲤人工繁殖。”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原种场负责人田文根介绍,通过先后5次封湖育鱼,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人工孵化技术攻关、产卵场地建设等措施,青海湖裸鲤种群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的资源量已达到保护初期资源量的近42倍。

除普氏原羚和青海湖裸鲤外,青海湖“水—鱼—鸟”生态链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鸟类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指示性物种水鸟全年统计总量约为57.1万只,达到2007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开展以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核查遥感点位8批次600余处,84个列入清单问题已全部整改销号,有效遏制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人类活动,有力推动了青海湖流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域得到严格保护,为筑牢青海湖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李和平表示。

绘就新时代国家公园建设新篇章

2022年4月,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回函青海省人民政府,同意青海省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这标志着青海湖国家公园进入创建实施阶段。

国家公园的创建离不开科学全面的生态监测体系。从2010年开始,依托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实施,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草、气象等部门,按照省重大生态工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组职责分工,布设各类生态环境监测站点300个,持续开展草地、森林、湿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气象要素等生态要素的各专项地面监测,实现了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全覆盖。

为客观准确评价青海湖水环境质量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于2019年安排水专项资金2500万元,开展青海省咸水湖、盐湖水体监测体系和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分析平台建设,填补了国内咸水湖水体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水体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空白。

10年来,通过在青海湖流域开展各类专项地面监测,同时运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开展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构成与格局、生态环境状况、草地状况、土壤侵蚀状况、积雪面积等遥感监测,积累生态环境要素系统连续监测的珍贵数据,并编制成年度监测成果报告。

“生态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方华说。

站在青海湖边眺望,微风轻拂,水天相接。“十四五”时期,青海省将以青海湖流域为基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创建国家公园为目标,进一步筑牢青海湖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让青海湖永远碧波荡漾。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