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秘境》第四集:华西雨屏
2022-10-18
中国环境APP

这是一系列潮乎乎、湿漉漉、水汪汪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是世界上水分最多的山地之一。

四川盆地向西,从地势低平的成都平原,进入地貌过渡带,沿岷山、邛崃山、大雪山、大小相岭、大凉山一线,形成海拔相对高差2500米以上的屏障。

东南太平洋季风和西南印度洋季风,被这条高大屏障阻挡。水汽在山间凝结成极其丰富的降水,所有的故事都在雨雾中展开。

这里就是华西雨屏。

谷雨前后,气温逐渐升高,山间的各种动物更加活跃。

在青城山的密林深处,一些树叶呈现出奇怪的状态。叶片黏连收缩,里面包裹着泡沫与颗粒。树下无一例外,都有一处水塘。

赵力,资深昆虫及两栖类动物专家,将要揭开这个森林中的秘密。

夜幕降临,水塘边喧嚣起来。

这是一场盛大的求偶派对。

繁殖的季节,雄性峨眉树蛙从四面八方聚拢。

它们要进行激烈的争夺,获取与雌蛙的交配权。

峨眉树蛙的交配,只在漆黑夜色中进行,很少有人能亲眼目睹。

树上的庇护所,可以让受精的蛙卵,在发育阶段远离水中的危险环境。

但风险无处不在。

蚂蚁,丛林里令人生畏的掠食者。

它们不会放过任何食物。

蛙卵外的胶质胞衣柔韧结实,可以抵挡蚂蚁的啃噬。

但那些发育不良的蛙卵,只能成为蚁群的战利品。

透过透明的胶质胞衣,掠食者就在身侧。

7天,蛙卵需要7天时间发育成熟,离开树上的大逃杀。

一切如约而至,华西雨屏不会缺乏雨水。

借助雨水的冲刷,蛙卵的庇护所趁机打开,即将成熟的蝌蚪掉落入水。

在雨水的护佑下,新的生命周期已经展开。

有些树蛙不那么幸运,大一些的蝌蚪甚至会以同类为食,但生命的脚步从未停歇。

青城山往南200公里,峨眉山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沼泽,蛙类中的乐手,仙琴蛙开始了它们的演奏。

声音来自雄蛙喉部两侧的声囊。

它们最喜欢三拍子和四拍子。通过不同音节的组合,雄蛙宣扬自己的居住信息,以此来吸引雌蛙。

仙琴蛙擅长筑巢,雄蛙在池塘水沟的草丛中,筑建浅浅的泥窝,当作繁育用的婚房。

作为环境指示生物,两栖动物在一个区域内品类越多,种群繁育越好,越能说明这里的降水丰沛,水质良好。

华西雨屏东西宽50公里左右,南北纵横450公里,这片狭长的区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7个成都市的大小。

众多的山间谷地里,水汽难以扩散,从而形成多云雾的现象。

山间的各种居民都演化出特殊的性状,以适应潮湿多雨的环境。

5月,季风盛行的时候,海拔2000米左右的阔叶林中,各种花朵在雨中竞相开放。

此时也是珙桐开花的季节。

白色翅膀是花序外面的两枚苞片,中间紫黑色的小球才是真正的花。

珙桐的花粉非常脆弱,遇水就会失去活性。硕大的苞片像雨伞一样,保护花粉不被雨水淋湿。

微风吹拂,珙桐花像白鸽的翅膀,因此珙桐又被称作鸽子花树。

在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这种自带雨伞的特殊结构,是珙桐在华西雨屏进化出来的生存之道。

早在7000万年前,青藏高原还未形成,珙桐就在这里落户。260万年以来的多次冰期,横断山脉大部分被冰川覆盖,山谷褶皱之间,珙桐幸存下来,并且在冰川消退后,重新恢复失地,成为幸运的孑遗植物。

跟珙桐一样,高达30多米的泡桐树也选择了花型向下的开花方式。

泡桐的生活区域与珙桐相似,进化出同样躲避雨水的招数,向下生长的花瓣,使花蕊免受雨水的侵袭。

掌握这种技巧的还有热烈的金铃花,它们来自南美洲,是华西雨屏的新居民。

在面对相同生存挑战时,不同种属的植物,选择了相似的适应策略。金铃花也是花开向下,保护花蕊。

这种让人着迷的生物学现象,也发生在动物身上。

熊蜂是植物授粉最积极的支持者,它们因此获取了花蜜。

一些鸟类,也以花蜜为食。

蓝喉太阳鸟,雄鸟体色艳丽,全身火红,雌鸟则呈黄绿色。太阳鸟使用纤细的长喙,轻松伸进花蕊。它们的舌头呈管状,非常适合吸食花蜜。

蓝喉太阳鸟与美洲的蜂鸟长得非常相似,被称为亚洲蜂鸟,两者之间完全没有亲属关系。但它们都进化出同样的长喙,方便吸食横向或向下生长花朵中的花蜜。

华西雨屏,这片北纬30度的区域,是全球200个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

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与华西雨屏的地域重合度非常高,有利于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同时也能加强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打造国家重要生态屏障。

小熊猫,山地动物中的明星物种。它们也被视为活化石,但与大熊猫的亲属关系并不密切。

雨季,小熊猫乐意待在树上躲雨。绝大多数时候,小熊猫都是独来独往,不爱跟同类社交。在四川,当地人叫它们“山闷墩儿”。

小熊猫生活在2500米至4800米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喜欢温湿,又比较能耐高寒。它们厚厚的皮毛分为内外两层,既可防水,又能御寒,这让它们非常适应山林中的环境。

羚牛,喜爱群居的山地动物,经常拖家带口集体活动。羚牛群的数量往往多达几十只到上百只,它们的队伍能在山谷里展开好几百米。

山涧里的断木吸引了一头牛的注意力,它与大部队拉开了距离。

山谷低处,家人们都已走远,它开始感到不安。

溪水边,石头上的硝盐给羚牛带来一些安慰,但还是要及早归队。

通过地上的蹄印和气味,牛群终究能聚到一起。

家族里的家长时不时地哞叫,催促大家保持队形。

羚牛群正在向更高海拔的山坡进发。它们擅长攀登,活动区域非常大,根据季节不同,羚牛上下垂直迁移的海拔高差,超过2000米。

体重400公斤到1吨的成年公牛担任队伍的护卫,警惕地观望四周。

其他的成员可以安心吃草,休息,甚至打闹。

在坡度超过80度的崖壁打闹很危险,但这能增进成员之间的情感,明确各自在群体里的地位。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规划,对这种习惯迁徙,需要广阔生存空间的大型山地动物,意义重大。

雅安,华西雨屏最中心的城市,气候湿润,海拔适中。

雨雾赐予了这里珍贵的礼物,蒙顶山茶叶。茶树层层叠叠,遍布山峦之间,从高空鸟瞰,宛如大地的指纹。

茶叶,改变了中国和全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蒙顶茶有记载的历史已超过两千年,见证了茶叶的起源、发展,是茶文化的活化石。

现在,雅安一带,有65万人的工作与茶叶相关。每年有数万吨的蒙顶茶,销售到全球33个国家地区。

雅安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起点。这里的年均降雨超过200天,被称作西蜀漏天。茶马古道穿越华西雨屏,许多路段都行走在高山峡谷之间。一千多年来,马队和背夫,驮运着茶叶,把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紧密连接到一起。

沿途的众多古镇,见证着幽幽古道的变迁。这个传奇一直延续了千年。

小溪收集水流,跌宕下坠,最终把华西雨屏的雨水汇入江河。

河水在谷地和平原放慢脚步,江河两岸,也是人类聚居的地方。

涉禽喜欢流速缓慢的水面,这里方便它们获取食物。

雅安青衣江畔,桢楠林高大密实的树冠,是白鹭和牛背鹭筑巢的绝佳场所。

不过空间有限,鹭鸟夫妇要抢占筑巢位置,还要从附近的竹林找来做窝材料。

牛背鹭头颈羽毛橙黄,以昆虫为主食,并不捕鱼,与白鹭食谱不同,两者比邻而居,相处融洽。

雨季,也是鹭鸟的繁殖季。白鹭和牛背鹭孵化周期都是24天左右。

新生命已经诞生。

雏鸟胃口极大,一刻不停地向父母索取。鹭鸟夫妇压力很大。

白鹭要捕捉新鲜的活鱼来喂养孩子,华西雨屏的近千条河流,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涉禽捕鱼的手段相似。立在水边,耐心守候,发现渔汛,一击必中。

夜鹭的收获引起了白鹭的注意。

但是这里已经没有机会了。

夜鹭体型粗胖,脖颈较短,习惯在晨昏和夜间活动。

浅水中的小鱼,两栖类,爬虫类,甲壳动物,都在白鹭的食谱上。

这些年的江河治理,野生鱼类的数量逐年增加。

随着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的改善也正在走向良性循环。

人们依江河而居,鹭鸟也是如此。

雨雾之极,也是生物秘境。华西雨屏,中国罕见的气候地理单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不可替代的关键地区。

这片交错的山河,不仅是四川的绿色之肺,更是城市与山地自然保护地的结合过渡带。让这里永远成为人类和野生动植物和谐共处的理想家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