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要过“树评”关 丽水保护古树名木守住历史根基
2021-11-10
中国环境报

◆董浩 叶浩博王雯

  浙江丽水古树众多。据2017年普查统计,丽水全市范围内共有古树52289株,它们就像镶嵌在浙南林海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共同“树”造着丽水美丽大花园。

  古树名木跨越百年仍能生机盎然,不仅得益于优良的生态环境,更与群众和政府有力的监管保护息息相关。

  走进丽水莲都区小安村,远远就能看到一棵巨大的古樟树。这棵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巨大的树冠将一旁的道路团团罩住,是当地村民纳凉闲谈的天然场所,由于世世代代与小安村百姓相伴,已然成为小安人的精神寄托。

  “早前这棵古樟被水泥封了树根,边上还浇了水泥路,导致树根难以吸收水分,严重影响正常生长。这好比人被憋了一口气,呼吸困难,当时已出现枝萎叶枯的现象。”村民何清连告诉记者。

  在得到消息后,丽水市绿色环保协会古树名木保护分会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当地乡政府。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树根边的水泥被清理,部分水泥路也被改为泥土路,小安古樟恢复生机。

  如今,林业部门已将这棵古树列入2020年古树名木保护项目。“最让我们自豪的是,分会还联合检察部门对好溪防洪堤边连片古樟树开展了有效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分会会长项岩盛告诉记者。

  项岩盛口中的古樟树群位于莲都区的岩泉街道凉塘村,也是丽水市中心城区唯一一片原生态古樟树群。29棵大樟树聚集形成一个主群落,15棵在周边散生矗立,最高龄的古樟已超300年树龄,是国家一级古树。

  早在2018年底,市级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将凉塘樟树群划入规划红线范围内,计划移植处理。次年3月,道路建设全面开工,移植项目却并未上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审批。施工现场紧邻樟树群,而地下水流向溪边不能排出,正好积涝在古樟群地下。由于樟树根有忌湿特性,部分樟树遭受破坏,亮起了“红灯”。“树群保护刻不容缓”,当地爱树护树的公益人士和组织向市人民检察院发去公益诉讼举报。

  2019年4月,莲都区人民检察院向丽水市住建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加强古树移植审批和后续保护工作,同时向市政府通报案情。同年7月,丽水市政府最终确定樟树群全部原址保留,道路做线型调整,樟树群所在地近2.72万平方米土地性质变更为绿化用地,道路建设还将为此多支出2000余万元。

  此后,莲都区明确城市建设用地内古树名木统一由住建部门监管,上图挂牌公布,要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土地出让前,先征求住建部门意见并在规划设计条件上注明古树名木位置及保护措施。城市建设先过“树评”关制度就此形成。

  “莲都开展的护树活动,筑牢了古樟树群‘防护线’,其实也是丽水市政府部门和群众着力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缩影。”丽水市绿色环保协会秘书长黄晶晶介绍。

  记者了解到,丽水市政府将以凉塘樟树群为核心,打造一个香樟公园,城市建设将从以往的“伐木开道”,变为打造“树绕城”城市景观。凉塘村也将在城市变迁中守住了生态、历史、文化的根基。

  多年来,丽水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将全市75.67%的国土面积规划为生态优先保护空间。目前,百山祖国家公园正在创建中。

  “丽水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地网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人人争做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