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好风景 候鸟舞翩跹
2021-12-16
江西日报

仲冬时节,“候鸟天堂”——鄱阳湖迎来最美时光。这里,天高云淡、碧水蓝天、雁鸣声声……几十万只越冬候鸟翔集鄱阳湖,尽情盘旋飞舞,成了赣鄱大地冬季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12月11日至13日,第二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下称“第二届观鸟周”)在“中国候鸟小镇”之一的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成功举办。“以鸟为景、以鸟为友、以鸟为媒”,搭起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着力加大候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努力呵护“一湖清水”,与世界共享“生态家园”。

  更“精美”

  鄱阳湖生态名片熠熠生辉

  第二届观鸟周活动主会场设在首批“中国候鸟小镇”之一的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同时在南昌市、九江市和上饶市设置了15个观鸟点。本届观鸟周以“鹤舞鄱湖·牵手世界”为主题,以“精美”“精彩”“精心”“精致”为标准设置了10余个活动板块,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嘉宾、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观鸟盛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南地北双飞鹤,鄱阳湖尾水如天”的壮美景象,让无数人心驰神往。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滋润下,芳草萋萋的鄱阳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珍禽王国”和“候鸟天堂”。

  走进鄱阳湖生态文明会展中心,墙上的鄱阳湖观鸟地图实时展示着15个观鸟点的候鸟身影。开阔的湖面上、茂密的芦苇间、清幽的滩涂中……候鸟或水中嬉戏觅食,或空中盘旋翱翔,碧水蓝天中悠游自在。

  曾经候鸟前来,人鸟争食。为了破解人鸟争食难题,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0年初,南昌市五星白鹤保护区将原来的300亩藕田扩大到了1045亩,还在高新区鲤鱼洲管理处预留了500亩不收割的水稻,为候鸟备足“口粮”。而余干县插旗洲则“赎买”了大约1000亩水稻,只种不收割,确保候鸟冬天有足够的食物。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说,他今年是第二次来鄱阳湖,最喜欢的就是余干县插旗洲,他在那里看到了1万多只候鸟。其中,白鹤就有2000多只。“破解人鸟争食难题,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项目的目标之一。我们正在探索多种方式推动多方共管,例如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旅游,让村民能从保护湿地和候鸟中受益。”

  第二届观鸟周举办期间,600余名海内外嘉宾相聚一堂,同赏鄱湖美景,齐观候鸟凌空,共话生态保护。据统计,截至12月8日,鄱阳湖越冬候鸟总数量已超70.8万只。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的江西,将以候鸟为媒,开展绿色合作,共享绿色生态,实现互利共赢。

  更“精彩”

  第二届观鸟周更具“国际范”

  第二届观鸟周是近年来我省举办有关鄱阳湖生态保护方面标准最高、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活动。活动共邀请了600余名海内外嘉宾来到鄱阳湖观鸟,包括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驻华使节或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和旅行社代表,以及国内外专业观鸟参赛队伍等。

  “快看,那是两只!”电子监测屏前有人轻轻叫了一声,观鸟的市民露出了喜悦的神情。这是12月12日下午,鄱阳湖常湖池观鸟的一幕。

  常湖池是本届观鸟周15个观鸟点之一,这里可以观赏白琵鹭、灰鹤、雁鸭、天鹅、白鹤等水鸟。一个小女孩被家人抱着在观鸟亭上玩耍,观鸟亭采用仿生态理念,外形为“树状”,与自然融合。她一会儿看看亭子,一会儿用望远镜看远处的鸟儿,不时哈哈大笑。带孩子的陈女士说,她每年都会来鄱阳湖看鸟,经常带孩子来,让她从小亲近自然,亲近鸟类。“鸟是人类的朋友,也是自然生态的风向标,正因为鄱阳湖生态好,才会来这么多鸟儿。希望我们的生态越来越好,鸟儿越来越多。”陈女士表示,她会教孩子爱护鸟类,不惊扰鸟儿,“我们各自安好,就是对大自然的尊重。”

  借观鸟周活动平台,国内外专家齐聚江西,紧紧围绕呵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进行思想碰撞,推进项目合作,展示发展成果。三场论坛——碳达峰碳中和企业家论坛、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候鸟及栖息地保护国际论坛、国际白鹤论坛陆续开讲,院士们、国际机构代表、学术前沿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们,围绕江西如何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湿地和候鸟保护、白鹤的繁衍与生息方面建言献策。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李春良,新西兰驻华大使傅恩莱,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文康农,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四任会长、万通集团创始人、御风集团董事长冯仑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对鄱阳湖国际观鸟周的举办表示祝贺和赞赏,对江西致力于打造一流生态环境、大力保护候鸟的行动和成效给予肯定,并表示将深化与江西在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副总理梅斯特尼科夫·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韩国全罗南道知事金瑛錄、日本岐阜县知事古田肇、国际鹤类基金会创始人乔治·阿奇伯、保护国际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桑迦耶分别通过视频致辞。他们表示,候鸟无国界,保护候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使命。将充分运用好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成果,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候鸟、保护地球家园。

  赣鄱好风景,候鸟舞翩跹。适宜的自然环境,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以及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都是大批候鸟在鄱阳湖越冬的原因。文康农表示,每年前来的候鸟是大自然对江西乃至中国人民的最好馈赠。“我们将发挥国际组织的传播优势,让全球知道鄱阳湖有个观鸟周活动,让更多国家的人参与进来,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更“精致”

  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深入人心

  沿环镇公路一路察看,远眺鄱阳湖烟波浩渺,近观吴城镇古色古香,一派生态和谐的美好景致。永修县吴城候鸟小镇已获批全国唯一的候鸟小镇,成功创建国家级4A景区。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赣鄱文化展示区”的功能定位,以“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观鸟胜地”,唱响鄱阳湖国际生态品牌、国际旅游品牌,本届观鸟周通过精心编排的活动内容、完善的配套服务、优美的生态环境,让游客们感受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旖旎风光。

  “在维护候鸟栖息环境、保障鄱阳湖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第二届观鸟周活动开幕式活动举办地设在鄱阳湖生态文明会展中心,较第一届观鸟周活动新增了柴桑区东湖、都昌县朱袍山、余干县插旗洲和康山大堤等4个观鸟点,并对原有的观鸟点进行了升级改造,有力提升了参会嘉宾与公众的观鸟体验,确保了各项活动精彩呈现。”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邱水文表示。

  而在鄱阳湖生态文明会展中心,笔者看到,该中心以候鸟羽翼为灵感,集展示体验、会议住宿、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串联起吴城候鸟小镇各景区景点,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从高空俯瞰,鄱阳湖生态文明展示中心犹如白鹤亮翅,栩栩如生,畔临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蔚为壮观。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用心呵护“一湖清水”。比如吴城候鸟小镇在建设时,严控建设规模,可建面积仅占吴城镇域面积的0.9%,连鸟儿的保护也在规划中。“整个生态文明展示中心建设始终贯彻生态理念,坚持不破坏一寸湿地、一片林地。”据项目方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设时,对施工有影响的树木进行移栽,没有影响的树木全部保留,用实际行动最大限度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

  省政府办公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所有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得干预、惊扰候鸟,放弃引入音乐节等娱乐项目,取消环岛景观灯等夜景打造,限制夜间游玩活动,不发展夜间经济,全力构建识鸟、观鸟和护鸟之窗。

  更“精心”

  候鸟保护机制更健全

  候鸟无国界,保护候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近年来, 我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做好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三篇文章,扎实开展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着力构建人鸟和谐的美好家园。

  通常每年有60多万只候鸟来鄱阳湖越冬,其中就包括占全球种群98%的极度濒危物种——白鹤。2019年,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将白鹤确定为江西“省鸟”。今年11月19日,《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个针对某一类野生动物保护进行的立法,从设立“江西省白鹤保护宣传周”、保障白鹤食物资源供给、改善白鹤食物生长环境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强化对白鹤这一旗舰物种的保护,从而起到引领示范效应,带动全社会保护候鸟等野生动物。

  加强鸟类保护是一项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针对候鸟集中分布区、重要栖息地,我省实行网格化管理,通过加大区域执法协作、建立候鸟保护约谈机制等举措,划建自然保护区、开展联合执法等方式,持续加强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同时,持续深入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并通过白鹤影展、儿童版科普宣传片等开展白鹤科学普及工作,推动候鸟保护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形成人人护鸟、人人爱鸟的良好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江西坚持以鸟为媒,以鄱阳湖国际观鸟周为平台,不断加强与候鸟迁飞区相关国家和地区、爱鸟护鸟组织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和志愿者的作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典范,实现白鹤保护小区湖、水、田、村协调共生,人、鸟、居、业永续发展,努力开创“政府全面主导、部门依法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保护新格局。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绿色生态已成为江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第二届观鸟周活动,以省鸟白鹤为媒、以浩渺鄱湖为介,擦亮江西优质生态文化名片,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生态看江西、旅游到江西、观鸟来江西”的良好效应,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沈林轩)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