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爬行类新纪录种——绿海龟(学名:Chelonia mydas),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所列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绿海龟,海龟科海龟属的一种龟,是7种海龟中体形较大的一种,其成龟背甲直线长度可达80-150厘米,体重可达100千克以上,因其身上脂肪为绿色而得名。腹甲为白色或黄白色,背甲是橄榄绿色或棕褐色不等。背甲则从赤棕含有亮丽的大花斑到墨色不等。识别法为上颚不钩曲,前额鳞1对;椎盾5枚,肋盾4对。绿海龟俗称黑龟或石龟,可能与身躯远望过去像个大黑圆石有关。成龟的性别很容易辨认,尾巴的长短是性别的特征。一般而言,公龟的尾巴要比母龟长得很多。

绿海龟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域中,即约南北纬度20℃等温线之间的海域,并在水温超过25℃的沙滩上产卵。在我国东南部的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均有分布,尤以南海为多。由于人类的捕捉和干扰,现在的产卵场主要集中在南海区域的部分岛屿。受渔业的大型拖网作业以及海洋塑料垃圾增多等因素影响,目前全球的绿海龟生存环境均不容乐观,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所列濒危物种。
今年年初以来,象山县启动了象山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建设,这也是全国首个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基地。该基地涵盖六大示范工程,包括“数字鸟岛”智慧监测体系建设工程、象山县海洋生物多样性体验馆建设工程、花岙岛海岛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工程、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工程、优势种质资源品种改良工程、海域海岛生态修复工程。计划到2025年,象山将基本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有效、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合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建成后将诞生全国首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体验馆、全国首个海岛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为全国滨海城市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六大工程建设,可以实现在“云端”照看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零距离守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在六大工程基础上,象山还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网络,掌握重点区域生物资源种群动态变化。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小单元,在18个镇乡(街道)形成镇乡(街道)一特色体验单元,通过政府的正面引导,发动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