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林科院开展了海南长臂猿的监测、栖息地修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自主研发的海南长臂猿声音传感器阵列设备,实现了海南长臂猿鸣声的自动采集、远程定位,研发的声音传感器阵列设备突破了声音采集、信息传输等技术难题,建立了海南长臂猿5个家族声音特征样本库,声音识别精度达90%以上,为今后开展野外条件下海南长臂猿个体识别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发现了海南长臂猿存在下地活动,推翻了前人认为海南长臂猿不下地的结论,为强化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地面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揭示了海南长臂猿具有灵活的繁衍方式,雌猿繁殖周期有可能2年2胎,而非前人认为的2年1胎,也非前人认为的一夫二妻制,拓展了海南长臂猿种群繁衍认知。理清了海南长臂生境修复中的猿食植物和生态功能关键种,建立的热带次生林和人工林修复示范基地,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生态修复、改善生境质量提供了科学建设方案。

民警利用无人机对保护区进行巡逻。王鹏宇 摄
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队揭牌仪式于近日举行,标志着全国首支东黑冠长臂猿保护队伍正式成立。
巡护队成立后,将充分发挥联合巡控效能,不定期在保护区及周边村屯开展联合巡逻、边境基础设施维护、法律法规宣传等工作,对乱砍乱伐、非法盗猎、妨害国(边)境管理等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整治,切实担负起保护生态和稳边固边的双重使命。

天行长臂猿。朱边勇、尹以祜 摄
据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自2019年以来,该局分别在天行长臂猿的主要栖息地组建并培训了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巡护监测队伍,对保护区内的所有天行长臂猿家庭群及独猿开展持续动态监测。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针对天行长臂猿种群栖息地破碎化及基因交流困难的威胁,确定出盈江苏典腊马河东西种群交流廊道恢复和栖息地恢复示范区建设,将有序恢复天行长臂猿种群栖息地400亩,种群交流廊道3—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