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四宝”之一粗梗水蕨是新物种?
2022-11-02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讯(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赵银斐 杨蕴焓)武汉“湿地四宝”之一的粗梗水蕨,是不是一个新物种?日前,武汉两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们开始携手,深入探究这一问题。

激发武汉科学家“深究”兴趣的,是今年5月我国学者在国内学术期刊《Plant Diversity》公开发表的一篇科研论文。这篇论文核心观点是: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的“粗梗水蕨”,与原产南美洲的粗梗水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长江流域分布的“粗梗水蕨”,实际上是一个新物种。

基于上述结论,相关科研人员保留了“粗梗水蕨”的中文名称,但对国际通用的其拉丁文学名进行了重新命名,以示与南美洲的粗梗水蕨的区别。新命名的粗梗水蕨拉丁文名称为C.chingii。单词“chingii”是为了纪念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奠基人、中科院庐山植物园的创始人秦仁昌院士。

粗梗水蕨是凤尾蕨科水蕨属植物,生长在湖泊、河流、库塘等淡水湿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像水葫芦一样漂浮在水面生长的植物,在武汉的湿地随处可见。后来随着人类采食、湿地生态环境改变等原因,其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今,粗梗水蕨与武汉湿地广泛分布的野莲、野菱和野大豆,同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是目前武汉湿地保护级别最高的四种植物,并称“湿地四宝”。

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从事粗梗水蕨等水生植物研究的杨星宇博士介绍,粗梗水蕨原种分布于南美洲,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水蕨属植物在中国分布有水蕨和粗梗水蕨两个种,均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中,水蕨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武汉湿地目前未见分布,而粗梗水蕨在武汉多处湿地均有分布。

从2020年起,该院水生植物研究团队对武汉湿地分布的粗梗水蕨种群,持续开展野外调查与保护生物学研究。还进行了人工苗繁育及迁地保护试验研究。

国内学者“长江流域的粗梗水蕨是新物种”的观点提出后,引起了杨星宇等青年科学家的浓厚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深入科研,来验证这一结论是否正确。

目前,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水生植物研究组已和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相关专家团队携手开展合作。他们将尝试联系南美洲相关专家,争取获得较多的分布于南美洲不同区域的原始种粗梗水蕨样本,分析其遗传信息,再与从国内各地,包括武汉湿地采集的粗梗水蕨样本进行对比,弄清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血缘”关系,武汉湿地的粗梗水蕨是否真是“新物种”。

粗梗水蕨富含具有抗肿瘤功效的蕨素,以及抗氧化和衰老的阿魏酸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杨星宇认为,如果粗梗水蕨能实现稳定的人工培养,恢复其种群规模,进而开发它的经济价值,将对该物种的保护十分有利。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