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湖之市武汉展现“湿”意画卷

武汉市东湖湿地水天一色美景。鄢祖海摄
记者 余桃晶 金秋时节,橙黄橘绿,千湖之省湖北省迎来高光时刻。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盛大开幕,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这一国际湿地盛会,作为唯一拥有千万人口的“国际湿地城市”——武汉,江湖璀璨,万众瞩目。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强湿地保护,为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发挥了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而武汉作为百湖之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从率先立法到实施湿地生态补偿,从因地制宜构建保护框架到智慧湿地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在不断推进。
在这里,湿地滋养着城市,人们呵护着湿地……不断创造出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之美,这幅万物共生、人水和谐的“湿”意画卷,正向世人展现出“湿地之城”武汉的亮丽生态底色。
城湖相融:湿地让城市呼吸更清新
人在湖畔,湖在城中。武汉共有166个湖泊,星罗棋布,镶嵌在城市中央、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东湖,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为彻底改善东湖水质,打造城中湖典范,自2009年开始,当地通过全面退渔、全面截污、湖内清淤、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监控监管等综合生态治水措施,使东湖水生态保护步入系统化轨道。
2017年,全长102公里的东湖绿道建成开放。作为国内首条5A级城市核心区环湖绿道,东湖绿道把散落在东湖风景区四周的听涛、磨山、落雁、马鞍山森林公园串联一体,全线免费对外开放,湖与人的距离更近了。
湿地,让城市有了更清新的呼吸。走进秋天的东湖落雁景区,蓝天白云映衬下,红枫、黄杏、绿杉……随处是“只此青绿”大美画卷,远处芦荻从中,密密麻麻的水鸟时而飞起时而停留,成为东湖一道独特的风景。
武汉市民周先生说:“我们这里有水有树,看着就像在森林一样。”
东湖绿道内的游人或散步、或骑行,或支起帐篷小憩,或拿起相机、手机随手拍下身边的美景,享受水、鸟、城共同入画的美丽,这成为武汉独有的惬意。
沉湖湿地:鸟儿“吃饭”政府埋单
蔡甸沉湖湿地,武汉市最大的“生态之肾”,也是江汉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沼泽湿地。
沉湖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4种,被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曾几何时,沉湖湿地周边街乡和村民靠水吃水,大面积围垦湖泊、湿地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沉湖一度明珠蒙尘。
湿地成“失地”,治理刻不容缓。为了保护好这一大自然馈赠的生态瑰宝,蔡甸区政府直接投入约9000万元资金,拆除沉湖湿地湖泊“三网(围网、网箱、拦网)”,完成畜禽退养、水产养殖“三区”划定,全面取缔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历史遗留的种植、养殖生产经营活动,逐步退养还湿。
为了化解湿地鸟儿破坏庄稼,人与鸟“争食”的激烈矛盾,2014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市、区两级每年共同出资600余万元,用于对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村(社区)和农户配合保护湿地和鸟类等野生动物给予经济补偿,有效缓解了湿地保护管理与周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湿地生态环境改善后,每年来沉湖湿地越冬的水鸟数量也在同步增长。2022年1月,沉湖水鸟已增至8.5万只,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眼下,连片的芦荻花盛开,数万只候鸟陆续抵达,在此停歇、觅食、栖息,场面蔚为壮观。
“都是千里迢迢飞来过冬的,这里现在是鸟的天堂。”附近居民告诉记者。
湿地小主人:种下一颗守护的种子
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武汉市大兴路小学,是一所名副其实“湿地学校”。
小小的校园里,学校在操场东北角为孩子们辟出了一块湿地生态园,这块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园地,生长着石菖蒲、鸢尾等水生植物。课间,总有孩子围在湿地周边,静静观察水里的小生物。美术老师、科学老师也常常带着同学们在湿地生态园旁席地而坐,认真完成“自然笔记”。
学生郭子萱告诉记者,在学校的湿地生态园,看到了睡莲的生长、开花、枯萎全过程,以此画下《水中的“小精灵”》作品。在学校“水环境”校本课上,她看到了湿地中生活着各种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真正意识到,湿地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肾”,对生态环境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在今年6月1日《湿地保护法》实施当天,武汉市大兴路小学湿地保护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在解放公园湿地科普馆揭牌成立。学校将与湿地科普馆共同开展湿地教育。
“湿地保护教育实践基地的成立,是一次‘馆校合作’探索,相信孩子们会在未来的学习实践中有更大成长和收获。”大兴路小学校长王继承说。
大兴路小学仅仅是武汉市生态环境教育的一个缩影。未来,武汉将继续拓展平台,持续开展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宣教、科普、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更多的人认识湿地、保护湿地,传递保护自然、守护湿地的理念,向世界讲述武汉的湿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