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明哲 冰雪消融,野鸭嬉戏、大雁北归、鸳鸯戏水,沉寂了一个冬季的牡丹江江面再次生机勃勃。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苍鹭等各种珍稀鸟类出现在牡丹江域内,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牡丹江画卷描摹出更加灵动的一笔。
作为环境的“生态试纸”,野生鸟类被称为地方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和“环评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候鸟将牡丹江作为迁徙过程中的重要“驿站”,其中不乏大量珍稀的“国宝”鸟类。为何它们对这里的山水“情有独钟”?牡丹江越发优良的生态环境或许是答案。
湿地环境大幅改善
春分过后,黑龙江东宁绥芬河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大量迁徙的苍鹭,在湿地中自由游憩,享受着安全惬意的时光。作为对大气和水质状况十分敏感的物种,享有“环保鸟”美誉的苍鹭在迁徙途中,能“自然”地选择绥芬河流域作为栖息地,足见此地生态环境的优良适宜。这是牡丹江市湿地生态系统大幅改善的成果。
“近年来,牡丹江市湿地保护法治水平持续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大幅改善。目前,牡丹江市共有地方湿地斑块数量498个、湿地公园9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有8处,湿地面积达29882.4公顷。”牡丹江市林业和草原局草原和湿地管理科科长孟辉介绍说,自2015年起,牡丹江市逐步完善、强化湿地保护和建设,构建较为规范的市政府主导、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的湿地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牡丹江市湿地保护制度,提高了牡丹江市湿地保护法治水平。
摄影爱好者朱绍翎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对比,他发现今年候鸟比往年种类更多。“现在,牡丹江畔已经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拍鸟聚集地。”朱绍翎说。
碧水保卫战频传捷报
行走于牡丹江水碧山青的江岸湖畔,沿途尽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牡丹江市国控考核断面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已从2020年的75%提升至2022年的91.7%,全市优良水体比例均连续两年在黑龙江省排名第一,超过‘十四五’牡丹江市优良水体比例目标8.4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牡丹江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的丛日凤告诉记者,牡丹江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省前列,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外,也得益于多年来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
丛日凤介绍,牡丹江市始终以水生态保护为核心,强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以“一江两湖四河”为治理重点,全面提升断面水质,“保好水”“治差水”,不定期明察暗访,排查重点水环境问题,出台“走现场、分段测、邀专家、善分析、勤会商、严执法、抓管理、上工程、保采样、强运维”模板式治水措施。
目前,牡丹江市已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1432个,完成了13个重点镇16个污水处理厂(站)建设任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5671吨/日,全面完成镜泊湖入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让百姓共享蓝天白云,一直是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关心的民生大事。据牡丹江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的郭火生介绍,“十四五”以来,牡丹江市始终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着力推进工业污染源达标升级,扎实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尾气等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尤其在2022年,牡丹江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65,PM2.5浓度为24μg/m3,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8%,全年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在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后,如何巩固治理成果、总结经验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对此,郭火生介绍,牡丹江市将在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基础上,持续推动企业大气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持续开展散煤污染治理、移动源污染治理及秸秆禁烧管控工作,有效遏制重污染天气发生,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