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宿迁市的泗洪县龙集镇野大豆保护区,一片绿莹莹的野大豆茁壮生长。“现在有了明确有效的保护,这种濒危植物再也不会被误认为是‘杂草’了!”在保护区回访的宿迁市泗洪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告诉记者,野大豆的外观确实很容易被当成普通野草,却是全省罕见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近年来,自然状态下的野大豆种群逐渐稀少甚至消亡,因此更加珍贵。

2022年8月,泗洪县检察院“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志愿者苗新丽在该县临淮镇路边发现了野大豆。这些野大豆在路边零散生长着,其中多数已被杂草淹没。“野大豆是我国大豆遗传改良的宝贵种质资源。如果说种子是大豆的‘芯片’,野大豆作为种质资源,就是‘芯片’中的‘芯片’。如果不及时保护,很可能被当作野草拔掉。”苗新丽立刻向临淮镇政府、泗洪县生态环境局和县检察院报告了该线索。
接到线索后,泗洪县检察院干警和该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立刻赶赴现场,经初步调查后,发现路边野大豆面积大约有600平方米。随后,该院邀请泗洪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临淮镇政府开展磋商,建议各单位邀请专家前来调研,综合履职做好野大豆的保护工作。

随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受邀对野大豆开展调查,并出具了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指出,野大豆的发现说明当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好,适宜野大豆生长,但部分野大豆有轻微病虫害,生长环境存在人为破坏、杂草过多、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等问题,导致无法正常生长繁育。
今年3月,泗洪县检察院干警再次来到野大豆自然分布区域,发现暂时还没有建立起保护区或设立保护标志,也无其他有效保护管理措施,野大豆的生长环境和农业种质资源依然受到威胁。随后,针对野大豆保护问题,该院向泗洪县农业农村局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建议从设立保护区、联合科研部门加强科学研究、加强科普宣传等方面做好野大豆保护和种质资源利用,得到农业农村局的积极反馈。
“我们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野大豆品种可以延续下来。”泗洪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因野大豆是喜阴植物,除就地保护外,还另外选址建立野大豆人工保护区。

5月22日,泗洪县政府办公室还印发了《泗洪县野大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科学合理规划建立野大豆就地保护体系,不仅对辖区内野大豆生长区域分布情况进一步摸清了底数,还根据排查统计数据,划定了保护区域坐标经、纬度及保护范围,并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制定了区域地块具体管护制度,明确镇、村(居)具体责任人员并开展巡查检查。泗洪县生态环境局局长李青说,建章立制,对野大豆实现常态化管护,保障野大豆自然生长演替功能,充分发挥野大豆生物多样性应有的作用,为全力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增花添绿、增砖添瓦、增光添彩。
新华日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