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地群创新联盟全体大会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周年论坛会获悉,十年来,保护区的生态科研监测从无到有,从基础到深入,科研监测成果成绩斐然。野生植物资源名录由612种增加至628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由178种增加至22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46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白臀鹿、马麝、荒漠猫等12种,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狼、赤狐、蓝马鸡等34种。共有植物628种,有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水母雪兔子、桃儿七等7种,有祁连獐牙菜、黑柴胡等药用植物297种。
保护区内发现的荒漠猫。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南麓,总面积10.79万公顷,占大通县总面积的34.91%。保护区涵盖了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同时,保护区是湟水河一级支流北川河的源头,为西宁市提供了超过80%的用水量,有“西宁水塔”之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完善的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造就了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和稀有性。
近年来,保护区的现代科技管护体系初步成熟。保护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区形成管理局—管护中心—管护点三级管理体系,从人力巡护发展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集手机APP智慧巡护系统、无人机巡查、红外相机监测和视频监控相结合的“天地空”一体化巡护系统,建成了保护区地理信息和大数据平台。十年来,巡护里程达12万余公里,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逐步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饮用水水源生态功能得到保障,固碳增汇持续提升,自然保护取得新成效。
保护区内的水母雪兔子。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同时,保护区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力度,高标准、严要求,积极联合县林业和草原局、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等部门,开展“绿盾”“清风”“清夹清套”等专项行动和保护区在建工程的监督检查工作,严厉打击乱建乱挖、乱捕滥猎等违法行为和各类破坏自然资源行为,形成多部门联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势态。十年来,保护区内不存在违法砍伐、狩猎、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未发生过任何保护对象损害事件。
大通黑泉水库。人民网 陈明菊摄
此外,保护区积极探索,坚持“社区共管,资源共享”理念,与周边社区与乡镇建立共管模式,签订共管协议,联合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大通县公安局建立首个生态警务室,为森林资源安全保驾护航。通过实施“河岸植被恢复”“河流湿地岸线维护”“湿地检测站”等项目,形成共建保护地、共享资源收益的局面。同时,聘用辖区内生态管护员,发放生态管护资金,让农牧民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让保护与社区发展相互促进、共建共享、协同推进,实现生态得保护、牧民得实惠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