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以致远

▶图为劲草嘉年华深圳站放映环保纪录片

▲图为三江源
社区的巡护员
◆中国环境报记者 肖琪
如何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话题变得像应对气候变化一样,被全社会所熟知,这是目前很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者所努力的方向。事实上,与气候变化一样,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需要与每个人建立联系,需要每个人的积极行动。
在中国环境报社、中国环境记协共同主办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在行动”环境茶座活动中,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家学者表示,通过多样化教育、多渠道参与,推动更多公众关注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关键任务之一。
开展科普宣传,推动主流化进程
人类在不断发现新物种的同时,也有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命运。“很多人会说动物的灭绝都是自然而然的,那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又为什么要保护?”北京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经理彭奎表示,这里面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报告显示,从1970年到2016年期间,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彭奎认为,“这样的速度和现状实际上与人类活动影响直接相关。”
因此,让更多公众充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迫在眉睫。
“这些年来,我们去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讲授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探索公众怎样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个议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原首席专家张风春告诉记者,“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该成为趋势。”
在长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相关从业者致力于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对保护区志愿者、全国各地的社区人员、师生、媒体人士等人群进行培训,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传递出去。
“过去几年,我们的项目面向中国3万多所绿色学校开展生物多样性教育,不仅做到系统性,还具有针对性,如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重要的地区,我们会将宣传材料翻译成当地语言,以便更好地开展宣传教育。”张风春告诉记者。
如今,生物多样性漫画大赛、主题摄影比赛以及夏令营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这些都成为宣传保护知识、传递保护理念的有益尝试。
“今年COP15即将召开,这是一个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宣传给更多人的机遇,抓住机遇,我们现在就要积极行动起来。”彭奎表示。
建立激励机制,壮大在地保护力量
“目前,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上做了很多工作,但这还远远不够。”彭奎认为,我们需要更多手段和更多人参与,让政府和民间共同行动起来,采取民间公益保护地和社区治理保护地的方式,依靠共同参与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效力。
有没有当地人的参与,是决定很多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关键。“因此,我们引入了社区协议保护机制。”在彭奎看来,这一机制能促进当地社区居民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
如果保护行为能为当地人带来利益,那么社区居民就能由被动者化为主动者。“我们希望当地人能提供生态服务,可以种树或者开展巡护,这些都能为他们带来经济收入。另外,当地还可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进而获取可持续的收入。”彭奎说。
激励机制成为在社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它不仅壮大了在地保护的力量,还让这种力量变得更可持续也更容易复制推广。在三江源地区,当地牧民签订保护协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成立保护小组,开展反盗猎行动,进行野生动物监测和水质监测,同时也发展生态经济。
“我们要让生态经济通过某种形式跟保护行为联系到一起,比如设立社区基金,把社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利益用来支撑保护行动。”彭奎表示。
如今,GEI社区保护全国示范点有6万多人直接受益于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式,同时也扩大了20万公顷的社区保护地。在三江源地区,牧民用藏语做监测记录,也依靠着对野生动物习性熟悉的优势,在保护行动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组织特色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
除了壮大在地保护力量,生物多样性保护还依赖于公众认知的提升。
“我们举办劲草嘉年华活动,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保护地的情况,参与到一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理事会理事、劲草嘉年华组委会主席朱仝分享道,过去4年,机构走进了27座城市,举办了41场户外和户内的嘉年华活动。
嘉年华活动包括举办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演讲,组织公益市集售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文创产品,举办生态摄影展等。“活动把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展示给公众,让更多人知道保护地的情况。”朱仝补充道,每场嘉年华活动的线下参与者大概有500~1000人,4年来累计线上线下受众人群有7700万。
在嘉年华活动的生态摄影展上,一张张照片令人震撼,有动物、植物,也有海洋、大山和河流。人们好奇一只昆虫的长相,也惊叹于大自然的壮美景观。
“除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宣传公益跑活动,今年的户外生物多样性嘉年华活动还增加了一个森林音乐会的环节。”朱仝介绍,他们期待在中国开创一个先例,让听众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席地而坐,由中国顶级的交响乐团来做一场零碳音乐会。用音乐的感召力,让公众既聆听音乐,又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发公众对自然的热爱。
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和故事触达更多的人群,就意味着活动本身要更有吸引力,这对环保机构而言同样充满了挑战。朱仝认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益项目推向市场,离不开产品化思维,需要有设计、开发和宣传。
只有当生物多样性更加主流化,传播给更多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