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看世遗丨带你畅游野生动物乐园
2021-07-23
新华网

  我国自然遗产分布广、面积大,不仅包含独特、稀有的自然景观和罕见的地势地貌,还有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7月16日—31日在福州举办。今天的太空看世遗,带你徜徉动物世界。

  图为中国自然遗产地。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

  为第三纪原始热带森林遗迹

  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

  2006年7月12日

  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32处世界遗产

  图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拍摄的大熊猫宝宝(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近千只野生大熊猫生活在这里

  这里还有金丝猴、羚牛、雪豹等珍稀物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栖息地可以说是一个“活的博物馆”

  除大熊猫外

  这里还是世界上除热带雨林以外

  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大熊猫专家认为栖息地的整体保护

  将有助于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岛屿化”现象

  扩大熊猫的基因库

  也将为今后大熊猫放归野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熊猫

  青海可可西里

  “美丽的少女”——青海可可西里

  2017年7月7日

  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估报告中说

  可可西里一望无垠

  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

  美景“令人赞叹不已”

  图为青海可可西里。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2016年12月1日拍摄的玉虚峰。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独特的生态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植被类型

  为藏羚羊等青藏高原特有哺乳动物

  提供了完整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现在的可可西里

  藏羚羊数量恢复到7万多只

  拥有的野生动物200多种

  藏羚羊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自然馈赠之地”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黄海之滨

  是我国第一块、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

  2019年7月5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图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关键停靠站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每年迎来至少200万只北迁涉禽,南迁涉禽在100万只以上

  是世界上最稀有的迁徙候鸟勺嘴鹬、小青脚鹬的存活依赖地

  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

  这里的潮间带滩涂、沼泽和浅滩

  为很多鱼类和甲壳动物提供产卵场和育幼场

  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也为迁徙鸟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候鸟

  申遗之路漫漫,申遗的成功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开始,是我们注重绿色生态的成果,也是我们仍需积极保护绿色生态的开始。让我国稀有物种走出国门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它们。

  监制:敖春磊

  策划:程立葳

  制作:袁羽 实习生 潘雨曦

  卫星数据来源:天地图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