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联合国内多家环保机构和观鸟组织,共同发布《中国鸟类观察年报(2021)》。
报告基于中国观鸟记录中心上百万条鸟类记录数据,识别中国鸟类分布多样性较高区域及受胁鸟类保护优先区域,梳理了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最常见的10种鸟类和珍稀濒危特有鸟种。
报告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鸟类指数、珍稀濒危特有鸟类指数和鸟类观察活动的活跃程度指数大多有所提高,这反映了观鸟活动普及程度的提升,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近年鸟类保护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中国东部、南部地区鸟类生物多样性丰富
报告显示,中国东部的候鸟迁徙路线途经区域、西南山地和西南、华南热带地区是中国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各类湿地,以及周边的自然草地、农田,以及尚有较好天然林分布的区域,都是庇护鸟类的天然场所。

图为2021年鸟类生物多样性分布情况
与2020年相比,一些区域鸟类生物多样性有极大的丰富,成为新增加的热点地区。如云贵高原地区,包括滇东、滇中、桂西南和滇东南。这些区域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灰岩柳莺、弄岗穗鹛等新鸟种都在此区域被发现。此外,还有大量区域特有种或狭域分布物种生活在这一区域。

图为新增鸟类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
但报告也发现一些地区鸟类多样性保护热点在大量、连片减少。包括中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等,或与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发生改变有关,一些区域已经不再具备承载大量鸟类生存的条件。
云南省记录鸟种数最多
报告显示,除香港和台湾外,2021年,各省市区的鸟种数均较2020年比较明显的增加。
其中,云南省2021年累计记录821种鸟类,排名第一。四川省、广西分别以605、548种位列第二、第三位。增长变化方面,黑龙江、安徽、澳门、西藏的鸟种较上年度增加幅度超过50%,也表明这些地区的观鸟活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图为全国各省区市2020-2021年累计记录鸟种数比较图
拥有最多“珍稀濒危特有鸟种”的省区是云南(190种,占全国比重的52%)和四川(142种,占全国比重的39%)。有100种珍稀濒危特有鸟种仅有记录于1个省区,其中36种仅记录于云南,21种仅记录于新疆,11种仅记录于台湾。以上结果反映了云南、新疆和台湾三个省区在中国珍稀濒危特有鸟类保护中的特殊地位。
麻雀是最常见的鸟种
根据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收集的数据,分布最为广泛的“常见”鸟种依然为麻雀,在国内28个省级行政单位区划中鸟种记录次数排行中均进入了前十。其次分别依次为白头鹎、珠颈斑鸠、白鹡鸰、喜鹊和白鹭,它们分别在22、20、19、19和17个省级行政单位区划中为最“常见”鸟种。另外,有灰喜鹊、乌鸫、小䴙䴘、棕背伯劳、绿头鸭和远东山雀分别在不少于10个省级行政单位区划中为最“常见”鸟种。
对中国特有鸟种的多样性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发现,中国西南山地、黄土高原和台湾岛,尤其是环四川盆地的山地和台湾岛,是中国特有鸟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其次在华东、华南地区的山地,也有较多中国特有鸟种。
报告还发现,中国的受胁鸟类大量集中在东部平原、低海拔地区,主要生境为湿地、草地、农田和低海拔原生森林。这凸显了中国东部的关键栖息地鸟类保护行动对全球鸟类保护的重要性。
哪里是最佳观鸟打卡地?
观鸟记录覆盖率越高的地区,观鸟活动开展也相对越充分。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排名靠前。而在这些区域的年度记录鸟种数往往超过名录鸟种数,观鸟爱好者更多地为未来完善地区《名录》和鸟类在全国尺度的分布信息做出贡献。

图为 观鸟记录在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覆盖县级行政区的情况
报告评估了三类观鸟打卡地。第一类是生态系统保存状况较好,并有较为完善的保护管理措施的自然保护地,如北京的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湖北武汉的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福建福州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第二类是位于城市周边或市区内,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也较好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或城市绿地,如广西北海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郑州西流湖公园、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园区绿地)。第三类是目前尚无任何自然保护地或公园绿地建制,位于人口密集区但鸟类较多的区域,如北京昌平沙河水库、河北廊坊三河潮白河燕郊段、山西太原清徐县汾河二坝桥。
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之所以能够在“最热”点中占据半数以上比例,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点/区域方便观鸟爱好者到达,并且附近就有能够长期坚持观察记录的爱好者;另一方面,也反映确实有大量未进入自然保护地、绿地管理体系的重要鸟类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