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象往”的家园更和谐——西双版纳的亚洲象保护之路
2022-11-11
西双版纳报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180头发展到2012年的250余头,目前增长到300多头……亚洲象数量逐渐增加。

  积极开展收容救助、实施主动防范工程、购买肇事公众责任险、 跨境联合保护和监测预警……亚洲象保护措施不断完善。

  多年来,西双版纳州以人象和谐共生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思路,积极创新、综合施策,探索形成了对伤病野象积极收容救助、购买公众责任险为“大象惹祸”买单、实施主动防范工程减少人象冲突、与邻国跨境联合保护和亚洲象预警监测的有效保护模式,亚洲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象往”的家园呈现出更加和谐的良好局面。

  积极收容救助 建立救护中心

  2005年7月7日,一头年仅3岁的受伤小野象在野象谷森林中被发现,随后西双版纳组织多部门上百人救援队伍,冒着被野象群攻击的危险,成功将这头受伤小野象从象群中分离,通过麻醉的方式运出森林,并首次使用浓茶水配合消炎等方式,将伤势严重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小野象治愈康复。这是中国境内第一起将受伤野象从象群中成功麻醉实施救助的范例。

  随着野外受伤或患病被救助的野生亚洲象增多,2008年,国家出资在三岔河(野象谷景区附近)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这个建筑面积为4201.28平方米的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包含了象房栏舍、交配房、产房、检疫隔离室、医疗室、管理办公室等配套工程,旨在保护和拯救国内珍稀的野生亚洲象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高我国亚洲象研究技术,促进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亚洲象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截至目前,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先后参与救助野生亚洲象20多次,并依法对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野象实施收容救助。2005年受伤被救助回来治疗的野象“然然”, 于2019年9月21日凌晨4点35分生下了一头健康的小象宝宝,成为获救助野象中第一头通过人工干预怀孕产下小象的亚洲象。

  购买公众责任险 为大象“惹祸”买单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亚洲象活动范围增大,它们走出热带雨林寻找食物和栖息地,到农田与农户“抢粮”,甚至与人发生冲突的状况时有发生。对此,西双版纳探索出了由政府长期低价位补偿向商业保险转变的野生动物保护新模式。

  2010年,针对亚洲象造成的社会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问题,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保险服务协议,运用商业保险方式来理赔,有效缓解政府财力赔偿不足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大象惹祸、政府买单”的保护模式。

  野生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的实施成为全球首创,为我国和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开辟了新路子,提供了新范例。这一模式的实施同时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当年就受理群众报案137起,涉及景洪市和勐腊县10个乡镇、4个国有农场、1个私营咖啡场、14个村委会3980户农户,定损382万余元,全部由保险公司实时赔付。

  为最大限度地确保受损群众的利益,2011年,西双版纳州扩大到将所有受保护的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都纳入公众责任保险。截至目前,西双版纳野生动物肇事的公众责任险投保金额累计达到1.61亿元,实际保险赔付金额已超过1.39亿元,村民从保险中得到的补偿逐年增加,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强。

  实施主动防范工程 减少人象冲突矛盾

  在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有一个依山傍河而建的小村寨——香烟箐村民小组,这是中国首个亚洲象防护栏试点村寨。与其它村寨不同的是,一道绿色防护栏将整个村子环抱其中,坚实的防护栏隔开了亚洲象和村民的生活空间,保护着村民的安全。

  2017年7月20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香烟箐村民小组开工建设亚洲象防护栏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4万元,是中国云南亚洲象保护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旨在通过建设防护栏将村寨与野象隔离开来,有效缓解人象冲突,更好地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濒危野生动物亚洲象。

  多年来,西双版纳州一直探索性开展主动防范工作,通过在遭受象灾严重的村寨实施架设电围栏、修建防象沟、防象壁、尝试建立亚洲象食物园等方法,防范野象对农作物的糟蹋和对人的侵害。2018年筹集280万元资金,在勐海县率先建立了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进而推广到全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无人机、视频监控、红外相机、人员跟踪监测的密度、深度和广度,还自主研发了可以记录监测信息,实现区域内亚洲象监测信息远程接收、实时传输的西双版纳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程序。

  各乡镇通过手机App、微信平台等实时发布亚洲象预警信息,同时强化设卡警戒工作,在亚洲象活动区域或地段及时安放警示牌,派专人值守,避免群众冒险进入,确保过往人员和劳作群众的生命安全。各种防范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的财产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缓解了区域内人象冲突矛盾。

  联合跨境保护 共建和谐生态

  2018年1月27日凌晨4时32分,一头野生亚洲象来到位于中老边境的岔河边境检查站,大摇大摆地跨过边防执勤跨栏“冲卡”出境而去;92分钟后,这头越境到老挝“跨国游”后的野象,又原路经边检通道返回中国境内。这是野生亚洲象首次经这个位于中老跨境保护区域的边境检查站出入境,并被边检站的监控完整地拍摄下来的记录。

  “野生亚洲象敢从人来人往的检查站通过,说明跨境生态保护见成效了。”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相关负责人说,过去边境地区的人象冲突较为剧烈,这群活跃在边境地区的“国际野象”很怕人,一直以来都是从人迹罕至的森林或荒野出入境。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5个子保护区组成,其中勐腊和尚勇两个子保护区与老挝接壤,边境线长108公里。早在2006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提出“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构想并与老方达成共识。2009年底,随着中老双方划定第一片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中国西双版纳尚勇—老挝南塔南木哈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拉开了中老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序幕。

  至2012年,中老边境一线又新增3片联合保护区域。一条南起老挝南塔省南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至中国西双版纳勐腊子保护区,长约220公里、面积约300万亩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形成。目前,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已上升为两国政府层面的合作,为边境地区的亚洲象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开创了中国生态保护的“跨境”先河。(记者 张锐荣)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