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浩浩,大湖汤汤。
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
初夏时节的大湖北岸,碧波无垠、水天一色。通过多年来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持续努力、久久为功,青海湖水体面积呈现递增趋势,2020年达4588.81平方公里,比2004年扩大了344.31平方公里,已经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水平。
青海湖北岸碧波浩渺(姜峰摄)
总书记指出,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青海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生态战略落实好、国家公园建设好。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
“总书记的到来,更加坚定了我们持之以恒保护好这张青海‘生态名片’的决心和信心!”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说,青海湖对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天然屏障和调节功能,“守护好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生态体系完整性、自然资源禀赋,永远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
青海湖畔生态良好、风景如画(姜峰摄)
鹰击长空、鱼翔碧波,众多野生动物种群在青海湖地区繁衍生息,其中最广受关注的有两类:
在全球范围几近灭绝的普氏原羚,青海湖已是它们在世界上仅存的栖息地、最后的家园。2007年,调查显示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为300余只,比大熊猫数量还少。通过治沙还草、野外救助、驯养繁殖等干预保护,今年春季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已恢复到2560余只,14年间增长约9倍。栉风沐雨、接力向前的保护者们,如今骄傲地称它为:中华对角羚。
还有资源曾经濒临枯竭的青海湖裸鲤。作为青海湖特有的珍贵鱼类,青海人惯于并且亲切地管它叫湟鱼。今年初,青海省启动了青海湖第六次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已恢复到10.04万吨,较封湖之初增长了38倍。临近端午,又到场面壮观的湟鱼洄游季,多条洄游河道边,满是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大湖沿岸的居民早已收起了渔网、转型开起牧家乐,旅游接待、美丽经济忙活得不亦乐乎。
人与自然,在这里实现了共赢。
大湖沿岸牧家乐敞门迎客(姜峰摄)
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走进牧民索南才让家中,看望慰问藏族群众。
“总书记问我家里以前的情况,现在生活得咋样?”索南才让回想起来,仍然激动不已。如今,在党的好政策下,村民们住进了水电暖齐全的砖瓦房,还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年底享受分红,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小学,上课还有电脑。索南才让说,牧民生活好,全靠党的政策好,衷心感谢党、衷心感谢总书记。
果洛藏贡麻村是高原上典型的牧业村,近年来通过生态畜牧业养殖、草原生态奖补、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全村639户2458名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13元,从过去传统粗放的畜牧方式走上了生态良好、集约发展、生活改善的幸福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成立一百年了,为什么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因为我们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我们一百年来取得的成绩,赢得了民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走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果洛藏贡麻村口,对热情涌来的村民们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都是兄弟姐妹。这个村子变化很大,看到大家过得很幸福,我们很欣慰,能感受到大家对党和政府的深情厚谊。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那个时候,一个幸福的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定会建设起来。中华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定要坚信明天会更好。
“总书记的话鼓舞人心,他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句话时,我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作为刚察县沙柳河镇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主任,37岁的华秀才让说,“作为基层干部,我切身感受到了党的关怀、祖国的强大、民族的自信,在今后工作中更会铆足十分的干劲儿!”
村外,新播撒的连片油菜田,很快将在盛夏时节为青海湖穿上花衣裳,收获又一年的新希望。